起源
碳鍵之所以誕生就是因為 PTT 太難用。
本文將講述碳鍵在文章系統上的兩大設計
- 結構
- 鍵結
是怎麽來的。
(以下談到的 PTT 的特點應該廣泛存在於各個 BBS 系統中,但鑑於現存有影響力的 BBS 只剩下 PTT 了,故以下皆以 PTT 代指)
(碳鍵中,擁有調整看板各項設定權限的統治集團稱為執政黨,但底下先簡單循 PTT 的術語稱為版主)
PTT 分類模板
PTT 對某些特定分類提供了模板機制,以臺大的課程評價網為例(下兩張圖)
可以看到它切分成了 1. 是否可以轉作其他非盈利用途 2. 那個學年 3. 授課教師 4. 系所與授課對象 5. 課程內容 6. 推薦指數 7. 上課用書 8. ...... 等等多個欄位。
然而,它本質上只是提供一份範本,再讓人修改而已,沒有防呆可能會讓人漏填或誤刪,也可能會填寫出不合規範的資料,例如日期填史前一萬年,推薦指數明明上限是五顆星硬要破表打十顆星。
而真的要發文的時候,那個模板真的不友善,我截個圖:
各種色碼影響視覺(ctrl-V 可以直接顯示色彩),頭兩行看完之後還要自己刪除。這種容錯性低的產品能夠存活到 2020 年,只能說是臺灣互聯網產業太不發達,缺乏競品與之對抗。
也因為 PTT 文章的缺乏結構,我們無法針對某個欄位去做查詢,我們無法查詢推薦指數五顆星的課程到底有哪些.......
狄卡的解決方式
一樣是靠複製範本,但狄卡的看板連分類都沒有。
怎麽可能會有效?
碳鍵的解決方式
對文章賦予結構,規定一個分類的文章必須擁有哪些欄位,各個欄位又必須符合什麼規範。
可以把它想做是一個問卷表單
在碳鍵,不論是版主要去設定欄位或是發文者發表文章,體驗都會跟 google 表單類似。
而由於賦予了結構,就不會有填錯的可能,也能夠依照欄位執行更複雜的搜尋。
TODO: 這邊補一張碳鍵的截圖
如果讀者懂一點程式的話,可以這樣類比:原本 PTT 是動態語言,碳鍵則是靜態語言,碳鍵為文章加上了型別,不符合型別定義的文章(程式),都沒有辦法成功發佈(編譯)。
PTT 的 Re:機制
這個 Re:機制是一個相當好的功能。一篇 Re: 也是一篇文章,它跟它所回覆的文章是同一個層級的,一篇 Re: 可以再被留言,也可以再被回覆。
然而,光是 Re: 並無法表達出文章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僅能知道 Re: 同一個主題的文章屬於同一個討論串而已,對於討論串之中的文章,它們是在互相攻訐,還是互相吹捧,還是說根本主題已經轉移了,我們一無所知。
舉個例子:
這個討論串原本是在討論歷史問題,但有名覺青胡亂歸因到中文的語法問題,點燃了戰火,以致於後續有多篇回文討論起了語言學,它們之間有的互相支持,有的各持立場,而少部分仍在討論歷史,但 PTT 簡單的 Re: 機制並無法表示出這些關係,身在戰火中心的人想要知曉新文章的立場/意圖為何,只能一篇一篇點進去看。
狄卡的解決方法
狄卡只能用留言討論,功能更差。
碳鍵的解決方法
作者在發文時,可以畫出多個鍵結,以指明它與其他文章的關係。如此,除了條列式地顯示文章標題,可以進一步以圖形介面表示一個討論串之內的鍵結關係。
以下是圖示:
紅色代表反對,藍色代表支持,黑色則代表無特別立場(這些立場都可以由版主去設定、擴充)。 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右上角跟下半部顯然已經在討論不同的主題了,並且下半部正發生激烈的爭辯。
注意到,這些鍵結是文章的作者主動畫的,為什麼作者會想要畫?主要是為了表達立場,怒不可遏想戳人的時候,總是想戳的更痛,想讓看倌也知道某個傢伙的言論多誇張。
以資料結構來比喻,PTT 的討論串就只是個串列( list ),而碳鍵則是一張圖( graph ),兩者能夠表達的資訊有若天壤之別,圖可以退化為串列,但串列萬萬表達不了圖。
PTT 的其他問題
資深用戶習慣快捷鍵跟操作邏輯之後可能會覺得還不賴,但客觀來說對新手實在很不友善。PTT 的操作有些地方非常原始,最深層的因素在於 PTT 是以純文字組成的,比如說:
- 前面提到的模板機制
- 要回覆留言居然得打開一篇文章直接改
- 我沒有去看源碼但合理懷疑 PTT 就是把文章跟留言存成一個檔案,回覆留言的時候直接去改檔案...
- 數學公式跟程式碼顯示困難
- 以前看到考古題都覺得作者太辛苦了,譬如說這篇隨便找的微積分考古,它這個定積分的符號應該就打了很久...更複雜的數學符號鐵定更痛苦。
透過賦予結構,以及採用較現代的 Web 技術,這些問題碳鍵都能解決。
這裏再稍微討論一下,PTT 非營利,聽起來似乎很高尚,但天下熙熙攘攘,都是為了利益,這樣的非營利組織在維護與開發上不免顯得鬆散,例如幹出禁止註冊這種昏招、當機或維修就直接停擺數天。
狄卡總論
狄卡的文章系統十分簡單,所有功能就是1. 發表文章 2. 在文章下面留言,沒了。硬要再加一個的話,3. 文章可以歸到某些話題,但也就是打標籤(tag)罷了。
綜上所述,狄卡的討論功能對 PTT 並無優勢,之所以能不斷佔領 PTT 的市場份額,憑藉的是現代易用的介面跟操作。
更多
碳鍵還有其他創新,例如外掛系統、政黨系統等等。本篇只是說明了文章系統的發想過程而已,省略了許多細節,有些讀者可能已經產生一些疑問,例如說「碳鍵中的 Re: 也是一種分類嗎?」